這個問題糾正一個錯誤,皇帝可不會說餓的。關于吃飯人家另一套說法,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做飯的地方叫御膳房。
所以皇帝要是感覺餓了,他只會說傳膳。
比較皇帝,這算是在過去最為金貴的職業了。
那么過去的皇帝怎么吃飯呢?
咋說呢?皇帝存在了幾千年,遠的就不說了,就拿最近的清朝為例加以說明。
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在《我的前半生》中,對于皇帝吃飯這件事,就有過描述。
他是這么說得,皇帝吃飯得時間,就沒有一個固定得時間點,他感覺到餓了,隨時隨地都能開飯。
比如在皇帝在養心殿,對著身邊的小太監說上一聲:“傳膳!”
這兩個字一出口,小太監這就對著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同樣說一聲:“傳膳!”
殿上太監接著對養心門邊的太監說一聲:“傳膳!”
你就聽哇,傳膳的聲音就開始此起彼伏,傳到遵義門,經過西長街,最后聲音一個傳一個的就進入到御膳房。
在這個過程中是有回聲的,回聲這里還沒落下,御膳房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一支幾十人的隊伍,抬著膳桌,各種飯菜,點心,甚至是咸菜,一溜這就給送了過來,前后用不了多少時間。
這么一看,那就相當快了,要是按照一般的做飯時間來說,不說洗菜切菜的時間,光炒這么一下也得十來分鐘吧,有些特殊的飯菜沒一兩個小時也弄不出來。
所以不難判斷,這些飯菜都是提前做好的。
那么為了把這件事說得更加清楚明了,最好把清宮御膳房這套規章制度都說清楚了,這問題才會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接著往下聽。
清宮御膳房的那些事。
御膳房這三個字,是清朝才出現的,以前是沒有的。
比如在明朝時期,皇宮里邊管理飲食的地方,是兩個系統,一個是光祿寺和太常寺,這兩個地方是管理宴會,典禮上的食物,另一個系統是尚膳間、尚食局,甜食房等等,這個系統是負責皇帝和后宮的日常飲食。
那么清朝這個御膳房,其實他僅僅是清代管理宮廷飯食的一部分而已,御膳房的上邊是御茶膳房,御茶膳房再上邊就是內務府,他是這么一個統屬機構。
在御茶御房當中,下設五個局,分別是膳房,茶房,檔案房等等。
一說道管理飯食的地方,還有一個檔案房,一些人不明白是咋回事?
其實過去吃飯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皇帝,皇妃,皇子,公主們。歷史上可是有被毒死的皇帝,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時期,檔案房會記錄每一天皇帝的飲食。
其實檔案房,不僅可以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他還可以保障皇帝的健康。
畢竟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嗎?一旦皇帝生病了,也可以從這些檔案中,尋找道病的根源在哪里。
所以管理皇帝飲食的機構,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已經相當完善了。
那么在當時膳房下邊,他其實還有五個局,分別是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
所以關于皇帝的飲食,分得相當的詳細。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清朝皇帝道光,我們都知道這是一位很節儉的皇帝,穿的衣服都要打補丁的。
有一天他想吃一碗面片湯,這個想法就傳到了御膳房。
按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不就是一碗面片湯嗎?支起一口鍋,燒點熱水,下點面片,加點佐料的事,前后也不會廢太多的事情。
如果嫌費事,可以拿著錢到大街上買一碗也成,結果呢?
這個想法,傳達下去,第二天道光皇帝才接到消息,要是從御膳房里出這道菜,怎么也得花費數萬白銀,這還不算,如果要維持下去,一年下來經費也得好幾千兩。
道光皇帝聽了這份奏報就楞了,然后他就讓人出去,到飯館里去購買,結果一等又是半天,人回來稟報:“飯館關門了!”
總體意思,道光皇帝想要吃上這口面片湯,還就得在御膳房,還就得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
那么從這件事當中,不難看出兩件事,第一個就是這個御膳房太黑了,面對皇帝都敢這么干;第二個,皇帝的飯局標準很高??!分得很詳細嗎?
接著說御膳房的事情。
我們一說御膳房,很多人都認為指的是一個具體地方,指定的廚房。
其實不是,在清朝御膳房有不止一處,畢竟皇宮很大的,皇帝不能老在一個地方呆著,如果換個地方,御膳房離得太遠,要是吃飯,端過來的話,保不齊可就冷了。
所以御膳房在清宮里有很多處,最出名的地方就是養心殿,這里的膳房位于養心殿南邊叫內膳房。
在景運門外邊還有一處,被叫做外膳房,還有皇太后住的壽康宮,后妃們居住的六宮也各自有自己的膳房。
除此之外,還有各個皇帝按照不同喜好,會呆在不同地方,在這些地方還會有專屬膳房,比如乾隆經常去的重華宮就有這樣的專屬膳房。
種種這些的安排,就是為了皇帝吃飯的時候方便,隨叫隨到,隨時能吃上熱乎的飯菜,而不耽誤功夫。
為了保證端上皇帝飯桌的菜品依然是熱乎的,菜品在端過來的時候,下邊都有放熱水的陶瓷罐子給保溫。
當然了方便要有,安全也得上才成。
我們都知道,皇帝吃飯之前,都必須有一個嘗菜的太監。
其實菜端出來之前,廚師就得先來一口,端到皇帝這里,太監再來一口,嘗兩次的。
而且在當廚師嘗完之后,這道菜就必須蓋上,等到了皇帝這里,皇帝看著才能把這道菜打開,不看是不能開的。
所以菜從御膳房出來,到皇帝的飯桌上,這一段時間里菜品都是被封起來的。
開封之后,太監嘗完之后,皇帝這才能開吃。
除此之外,每一個菜碟旁邊都會有銀牌,這也是防止別人下毒的一個手段。
在每一道菜的菜碟子上,還有做這道菜的廚子名字,就是為了方便出事找人頭,或者是皇帝感覺好吃要獎勵廚子方便。
關于嘗菜這一件事上,其實在清朝的制度中就有說明,比如康熙年間《大清會典》就有記載:
御藥,御膳不品嘗者,笞五十,監臨提調、官,各減醫人,廚子罪二等。
所以嘗菜這個環節是必須的,而且不止一次,一旦發現的沒有嘗菜,這就得用鞭子或者板子抽才成。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根據《國朝宮史續編》就出現過因為服務出差,被責罰的事情。
說在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份的時候,膳房總管王進寶因為做事漫不經心,最終導致公主的飯食道了晚上也沒有預備。
事情被內務府查出來了,報道了乾隆哪里。
最終膳房總管王進寶被打了四十大板,罰月銀兩年,而總管和首領也被打了二十大板,罰月銀一年。
這種事情很少發生,但也算是一件典型的事件,所以就被記錄了下來。
除此之外還有食禁的規定,啥意識呢?
就是在飲食過程中,一些食材混合到一塊變成有害食材,或者食用方法不當也會成為有害食材,這些食材都是禁止食用的。
如果查出觸犯了這一條的,哪怕是誤犯,廚子都會被拉出來用板子打一百下。
怎么注意這種事的發生呢?其實這些事,古代就已經摸索出一套東西,比如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唐代的孫思邈《食療本草》都有記載禁忌食材的。
在清朝還有規定,皇帝吃菜不許過三匙,啥意識呢?
就是一道菜就算是再好吃,也只能吃三次,多吃一次,就會被撤下,以后的日子里,半個月甚至是幾個月都不會看見這道菜的。
這件事在《宮女談往錄》有記載,內容是根據伺候慈禧的宮女口中記載下來的。
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兩個意思,一個是皇帝的喜好不能被其他人知道,防止投其所好下毒,第二個意思是,防止朝廷的官員投其所好的專營。
咋說呢?其實清朝的皇帝并不介意別人知道他的喜好的。
舉個例子。
乾隆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喜歡享受的皇帝,他對吃這一塊也是有講究的。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住進了蘇州織造府的行宮里。
當時招待乾隆的官員家里有一個叫張東官的廚子,做了一桌蘇州菜。
結果乾隆吃了,連連稱好,后來就把這個張東官給帶入了皇宮,讓張東官成為了御膳房中的廚子,還給了一個七品的官銜。
再后來,張東官燒的菜一直就是乾隆帝最喜歡吃的菜,幾乎每天寫出的菜單上,張東官的菜都被放在了第一位上。
乾隆是百吃不膩,張東官常常得到來自乾隆的賞賜。
此后乾隆出巡,別人不知道,但張東官都是跟隨伺候提供飯食的人。
比如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份又開始東巡,到了九月份才回到了皇宮。
兩個月的時間里,跟著乾隆出去的廚役有三十多人,乾隆前后賞賜有五次,一共三個人,張東官一個人就被賞賜了三次。
張東官在皇宮里邊做廚子,一直做到了七十多歲,才告老還鄉回家養老了,前后給皇帝服務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那么從這里看的話,至少乾隆是不怕別人知道自己口味的。
那么是《宮女談往錄》里記載有錯誤?那倒不是,畢竟慈禧的貼身宮女說的事,應該有這種說法吧。
現在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也許兩種情況都存在吧!
但不管怎么說吧,皇帝對于吃飯的安全性還是很注重的,所以在用度上也事頗為花費。
康熙四十九年的時候,康熙就說過宮中的膳食用度,這個時間上,一年下來就要耗費七十多萬兩白銀,康熙看到了也說這耗費也太多了,就想著節省一下。
那么說道吃的話,慈禧也是一個愛吃的人,根據《御香縹緲錄》中記載,慈禧一天兩次正餐,一次就要有一百二十多道菜。
這些菜大部分慈禧是吃不了的,自己吃上兩口,大部分都賞賜給了大臣和下邊的人。
除了這兩次正餐之外,慈禧每天還有兩次小吃。
當然了,這里的小吃和我們理解的小吃是不一樣的,也是正兒八經的有菜有飯的。
之所以說是小吃,因為這兩次小吃,端上來的菜品少了很多最少的時候二十來個菜碟,當然多的時候,也有四五十碗菜。
這些記錄都是慈禧最為信任的女官德齡公主寫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那么為了能做到,這里要開飯,御膳房就能把飯菜端上來,所以成本這個事,就會不計算的。
在《清宮太監回憶錄》中,小德張就說過,慈禧之所以能吃上熱飯,御膳房里炒菜基本上就是不停的。
前邊炒出來的菜,放在有熱水的罐子上保溫。因為菜品不管保溫不保溫的,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失去原來的口味。
所以這里放著,哪里還得炒,等到這鍋菜出來,原來防止的相同的菜品就會被撤下,至于去哪里,不說也知道去處。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菜品又熱又新鮮,還能隨叫隨到。
所以端到慈禧面前的菜品,看起來是一碟子,其實為了能把這碟子菜端道慈禧跟前,還熱乎新鮮,前邊就不知道被倒掉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