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將二度飛天的陳冬、再叩蒼穹的劉洋、首次出征的蔡旭哲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今晚的夜聽,我們來聽聽三名航天員的逐夢故事。
有夢想的人,總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陳冬
有夢想的人
總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當一名航天員的夢想,14年前就在陳冬心里生根發芽。那一年,神舟七號飛向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把中國人的第一行足跡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紅旗舞動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陳冬腦海中。
2010年5月,陳冬正式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可要實現飛天的夢想談何容易。剛開始的轉椅訓練,每次轉完他都會出冷汗,頭也是暈乎乎的。他在家買了一把可以旋轉的電腦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讓妻子推著轉。
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求過載達到8個G,即人體自重的8倍。這是挑戰人體潛能的一項“魔鬼訓練”。陳冬說:“你會覺得這8個G壓在你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上,甚至感覺你的臟器都臨時‘位移’,透不過氣來。你明明沒有哭,但淚水會不受控制地甩出去?!?/p>
歷經艱辛終淬火成鋼。2016年,陳冬入選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這次,他擔任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帶隊出征。陳冬曾說,“要為祖國出征太空,為載人航天事業奉獻一生?!庇袎粝氲娜丝偸侵雷约阂裁?,再一步一個腳印地讓夢想離自己更近。
心懷山海,眼有星辰,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劉洋
心懷山海,眼有星辰
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劉洋,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此次距離她上一次太空之旅剛好過去了十年。
備戰空間站任務,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遠超想象。出艙活動訓練是強度最大、訓練時長最長的訓練。其中,水下訓練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參加艙外服水下試驗,劉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裝中才工作了三四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握不住拳,而后來真正的出艙活動訓練,一次就要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
出艙活動對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劉洋認為與任務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還有一定差距,就暗暗給自己加碼。體訓時,她來得早,訓得長,走得晚,回宿舍還要“加餐”,舉杠鈴、練握力器。
劉洋說:“2012年的6月,我代表中國女性進入太空,那時是無比的幸福、激動、興奮。此時此刻,我也堅定地說,中國空間站,我即將乘舟而來,我會一直心懷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p>
只要自己沒有飛天,就要不斷地去補自己的短板。
蔡旭哲
只要自己沒有飛天
就要不斷地去補自己的短板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中有一個新面孔,蔡旭哲。為了這一天,他已經等待了12年。
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得以實現。27歲的飛行員蔡旭哲坐在電視機前,深深地被航天員這一職業所吸引。經過努力,7年后,他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12年來,蔡旭哲目送多批戰友出征太空、載譽凱旋。他說:只要自己沒有飛天,就說明自己某方面還有差距,所以就要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去補自己的短板,直到自己具備了真正執行任務的能力那一天。
他明白,只有更加努力地訓練,才能更好地迎接機會的到來。針對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他常常一個人在航天員公寓里對著桌面模擬器訓練到半夜。蔡旭哲說,“12年來,我時刻準備為祖國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