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提及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位謀士諸葛亮,相信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無論古今,他都是被人們奉為一代傳奇的人物。他一生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便在劉備去世之后,他也沒有放棄興復漢室的愿望,而是竭盡所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統一三國,完成先帝未完成的遺愿。只可惜他這樣的夢想終究還是破滅了,不僅如此,后主劉禪還沒能守住蜀漢的江山基業,在諸葛亮去世之后兵敗曹魏,拱手投降。
那為何諸葛亮如此足智多謀還無法一統天下呢?對于這個疑問,毛主席給出了自己的評價,他稱諸葛亮有三個缺陷,那這三個缺陷究竟是什么呢?
雖能知人識人,卻無法正確用人
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的開創者,也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位領袖。除了本身是一位政治家和革命家之外,平日里也經常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畢竟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明得失,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所以他對于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著獨特的看法和評價。
其中對于三國時期這樣一個群雄割據,戰爭不斷的年代,更有著極其細致的研究。而最被受關注的當屬像諸葛亮這一類的謀士,因為他們的一個決策或是一個觀點,很可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利,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而像諸葛亮這種重量級的人物,自然在這一時代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確是一代傳奇,他能夠在劉備為開創蜀國江山基業之時,就已經看出了未來天下三分的局勢,并提出了《隆中對》,可見他是有著怎樣的智謀和遠見,可與此同時,他也有著一些我們難以輕易看出來的缺陷,毛主席就曾在對諸葛亮的評價中指出,他雖然能夠知人識人,卻無法正確的用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馬謖失街亭。馬謖雖然不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但是多年都跟在他的身邊,對于怎樣行兵作戰,又該如何制定作戰計劃,早就從諸葛亮那里學到了一些本事。而對于馬謖的才能和展現出的天賦,諸葛亮也是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他知道這樣一個將領在將來勢必會成為蜀國的一員大將,甚至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
以至于在后來北伐戰爭之時,他準許馬謖去鎮守街亭這樣一個煙喉要塞,要知道此時的馬謖并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更沒有獨自領兵參與這種大規模的戰爭。諸葛亮這樣做無疑是冒了一個巨大的風險,可是他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依然相信自己所看好的這個人一定能夠很好的完成任務。
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馬謖雖有才能,卻驕傲自大,不懂得應對戰場千變萬化的局勢,最后被張遼斷了糧草,最后被打的狼狽逃回,街亭也因此失守,面對如此大的變故,按照之前馬謖所立下的軍令狀,也不得不將其斬首,如若當初諸葛亮能夠考慮周全,能夠正確的運用馬謖這樣一位比較出色的將領,另選鎮守街亭的人選,或許也就不會在北伐戰爭之中兵敗。
盲目求進,兵力部署存在欠缺
無法正確的識人用人倒是可以理解,畢竟諸葛亮就算再怎么聰明,再怎么有智謀,終究也只是人。沒有辦法去預知未來發生的事情,更不能深入的了解每一個人。所以他在用人方面出現的很多差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樣的錯誤換做是其他人也同樣會犯,可是在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諸葛亮也曾犯過比較嚴重的錯誤。
這樣的說法并不是口說無憑。因為毛主席曾經對于當時蜀國的發展狀況以及在很多戰爭之中所面臨的處境進行過研究,他發現諸葛亮在幫助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基業的時候,盲目求進,在兵力部署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欠缺。
開疆擴土建設屬于自己的政權,這樣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這一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而諸葛亮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急于改變當時天下的局勢,希望蜀國能夠吞并其他兩個國家,一統天下,所以便將僅有的兵力一分為二,一部分交給了關羽鎮守荊州,抵抗孫權,而另一部分由他和劉備帶領著去抗衡曹操。
在毛主席看來,既然軍隊的數量有限,那么就不應該貿然發動戰爭,而是應該在現有的時間內休養生息,招兵買馬,更何況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本身的實力就不強大,更不應該兵分兩路,而是將僅有的兵力集中于一點鎮守自己的根據地,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未來的發展。
過于自信導致剛愎自用
這諸葛亮最后的一個缺陷就是他性格方面的問題。對于諸葛亮的能力和才智是有目共睹的,而他也是憑借著自身的實力在蜀國之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威望??蛇@種獨一無二的地位也讓諸葛亮在后來有些過于驕傲和剛愎自用,作為一位謀士以及蜀國的軍師,有著這樣的性格特點無疑是致命的缺陷。
那可能很多人好奇了,從哪里能體現出諸葛亮過于自信呢?就拿大家所熟知的關羽失荊州一事就能從這件事上看出,在已經三分天下之后,蜀國與魏國對峙,而后方必須有人鎮守,諸葛亮想到了作為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能夠單詞重任,自然便派他鎮守荊州。
這樣的選擇的確是沒有錯的,但是錯就錯在他太過相信關羽,也太過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沒有給關羽配被能夠控制住局面的謀臣,而關羽又是驕傲自大之人,所以只派他鎮守荊州并不是萬全之策。
等到事后關羽失掉荊州,自己還被孫權斬殺之后,諸葛亮沒有深入的反思自身的過錯,而是急于怪罪劉封等人沒有及時給予支援,這才導致了這都無法挽回的結局,而在劉備去世之后,他又多次以穩定漢中的理由發動北伐戰爭??陀^來說他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好的,但是此時的蜀國經歷了多年的戰爭社會經濟發展停滯,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在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顯然是不合適的,可諸葛亮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反而還堅持自己的想法。
結語
結合這些分析來看,諸葛亮無法一統三國是有著很多的原因的。既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有著他主觀方面的缺點。
而毛主席在對于這樣一個人物的判斷和評價上也有這清晰的認知,能夠在復雜的局勢之中去找出諸葛亮所具有的一些缺陷和錯誤的確是不容易,不過話說回來,諸葛亮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功績要遠遠大于他所犯下的錯誤,而且很多時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在預料之中或是能夠控制好的蜀國的滅亡。也已是注定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