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但凡涉及到送別好友的話題,大多抒發離別的愁緒,可謂淚眼婆娑,難舍難分。
但,在眾多送別詩中,也有一首詩顯得分外奇特,它意境遼闊,氣勢豪邁,其中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成了千古絕唱,你一定猜出來了,這便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實在太有名了,入選了清代的《唐詩三百首》,如今中學課本也選錄了這首詩。
標題中的杜少府,何許人也?從史料中,我們知道他是唐代的一個縣尉,具體生平不詳。那么,杜少府要去哪里呢?他要從長安城去蜀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帶。
欲了解這首詩,便要先了解詩中的幾個地名。首聯中的城闕,也就是長安城巍峨雄壯的宮殿,而三秦指的是八百里秦川。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破秦以后,把整個秦川分給秦國投降的三個將軍,此后這里便被稱為三秦。
詩中的“五津”,就是四川閩江的五個渡口,這也是杜少府即將要赴任的地方。
此時的王勃和杜少府,站在繁華的長安城的高處,向西南方向遠望,只看到前方煙水茫茫,一片煙塵霧靄。
頷聯,描寫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這句詩也是在寬慰朋友:“大家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不可能一輩子總是守著故鄉,或許出去闖闖也是好的?!?
再看頸聯一句,更是氣勢恢宏,表達了朋友之間堅不可摧的友情。朋友啊,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心中彼此掛念,即便遠在天涯海角,也猶在身邊。對王勃而言,距離不是問題,更不會隔斷朋友間的情誼。
王勃寫的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化用曹植在《贈白馬王彪》中的一句詩:“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但王勃提煉得更加流暢大氣,歷來被后人所推崇。
尾聯一句,是說詩人在臨別之際,不要帶著兒女私情,在分手的路口哭哭啼啼,這并非大丈夫所為。
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是它表達了一種送別時的全新觀念,與其送別時哭哭啼啼,不如化為樂觀的鼓勵與祝福,這也代表著初唐時期,許多詩人積極進取,樂觀開闊的心態。
你在送別朋友時,是否會想起這首詩?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