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部宋史劇《清平樂》帶我們走進了宋仁宗時代,讓觀眾領略到了宋朝經濟、政治、文化的繁榮。其中對于歷史真實性的還原度也是比較高的,包括很多妝容、服飾、儀態、語言都有據可循,是一部展現宋朝繁榮的佳作,非常值得一看。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始興于唐代,流行于宋代,為宋詞常用詞牌。
關于《清平樂》調名之來源,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此調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其他說法主要有兩種:民國楊憲益先生在《零墨新箋》中認為“清平”源出于南詔之清平官,然考《新唐書》等史書記載,“南蠻清平官,猶國家之宰相也”,可見清平官并非專職樂官,兩者之間并無確切聯系。也有學者根據“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等詩句,認為《清平樂》同《霓裳羽衣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作的舞曲。
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唐五代《清平樂》詞23首,宋代《清平樂》詞386首,加上金、元、明、清時期的創作,現存《清平樂》詞約1700首?!肚迤綐贰吩~創作初期,內容多為傷春怨別,多閨怨之作,詞風婉約;后隨著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出現,《清平樂》詞內容范圍不斷擴大,亦有豪放、悲慨之作。北宋詞人中,以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清平樂》詞為代表。其中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頗為著名,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癡情和追求。
《清平樂·春歸何處》
黃庭堅 〔宋代〕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作者以細膩清新的筆觸表現了對美的事物熱切而執著的追求。全詞構思立意新奇,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感情一層深似一層。詞人從惜春寫到尋春,從希望寫到失望,從不斷追尋到瀕于絕望,最后終于懷著無可告慰的心情,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詞的整個意境充滿了靜穆柔和的美感,它無言地告示人們:要珍惜春天,春天是美麗可愛的。
詞的上闋以發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起二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闭f春天到哪里去了呢?它靜悄悄地歸去,一點蹤跡也未顯露,找不到它溜走的腳印,只見一片冷靜的景象。這里詞人用擬人化手法,把無知的春天人格化,使人對詞中所描寫的事物感到具體親切。
首句點明是惜春之作,但不明說春天過去了,卻問春天到哪里去了,給人以不知春天何去的感覺,顯得奇妙而新穎。次句把春歸的形象再現出來,寫它無聲消失的情景,不但不知去向,而且不留蹤跡。字面上雖未流露出惜春意思,而實際上充滿了對春天離去的惋惜之情。抒寫出詞人青春不再,年老無為的感慨。
上闋末兩句“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是以設想的形式,揭示詞人強烈的留春情感。詞人提出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蹤跡,就懇請代我將春喚來,與我永駐人間。詞人是多么希望再回到昔日春風得意之日,力喚春天歸來與他同住,由癡情到了忘情,將惜春之情更向前推進了一步,使春歸的形象也更進一步,得到充實豐滿。
詞的下闋以反問句開頭,否定前文“春歸何處”的疑問以及“若有人知春去處”的幻想,直接點明“春無蹤跡誰知”。這一揚一抑之間,體現出極大的張力,細細品味,便有無窮的感情在里面?!俺恰币痪涫钦f“只有枝上的黃鸝知道春的歸處”,表面上是回答上面的問題,好像給人最后一絲希望。然而黃鸝的叫聲又“百囀無人能解”,最后一絲希望也隨之破滅。
隨即“因風”一句,極為清空、雋永、玄妙,既自然地承接了上文的語意,又生動地描繪出眼前的實景,給全詞加入了靈動的生機,但它的背后也包含著深意。黃鸝因風飛過薔薇,是否預示著春天就躲在薔薇的彼方,抑或只是用擬人的手法寫黃鸝惱恨人對自己的“百囀不解”,又抑或只是因為連黃鸝也不知道春的歸處,所以黯然飛離。實際上,薔薇的盛開已經標志著夏天的到來,作者“尋春歸”的幻想,到此也完全破滅,黃鸝的迎風而飛,是否也代表著他凌亂飄搖的心緒?
全詩寫得如波滾濤翻,時起時伏,又如天色驟變,時晴時陰,顯得尤為含蓄,尤為深刻,尤為形象。才說不知春在何處,又言或許有人知道;才說人不知春在何處,又言或許黃鸝知道,如此等等,究竟春在何處,一直是個疑惑,確是朦朦朧朧。
然而,這種朦朧有別于晦澀玄虛。從詩的總的意向上可探知到詩人是通過希望——失望——絕望的心理歷程,來表達惜春的深曲衷意。讀者抓住詩人為美好事物的消失而沉思這豁然貫通的詩脈,是能夠誘發出聯想和想象,各有側重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獲得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的。詩人對某一個問題的哲理思考,與他的情緒感覺相碰撞而發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詩里不去俱陳的真意,這必須在揣摩領會中才能把握朦朧的韻外之致。